痛经在中医属 “经行腹痛” 范畴,核心病机为 “不通则痛” 或 “不荣则痛”。临床根据症状、舌脉分为不同证型,治疗需针对性疏通气血、调和脏腑,具体方法如下:
一、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
1. 气滞血瘀型
- 症状: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,经血紫暗有血块,块下后疼痛减轻,伴乳房胀痛、情绪烦躁,舌紫暗有瘀斑。
- 常用方药:膈下逐瘀汤(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、枳壳、延胡索等)。若疼痛剧烈,可加三棱、莪术增强化瘀之力;乳房胀痛明显者,加柴胡、郁金疏肝理气。
2. 寒凝血瘀型
- 症状: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,得温则减,经血暗紫有块,怕冷肢凉,舌淡暗,苔白。
- 常用方药:温经汤(吴茱萸、桂枝、当归、白芍、川芎、生姜等)。若寒重怕冷明显,加艾叶、小茴香;腹痛拒按、血块多者,加蒲黄、五灵脂。
3. 湿热瘀阻型
- 症状: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灼热,经血暗红黏稠,或伴低热、带下黄稠,舌红苔黄腻。
- 常用方药:清热调血汤(牡丹皮、黄连、生地黄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等),可加薏苡仁、黄柏增强清热利湿之功。
4. 气血虚弱型
- 症状: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,喜按,经色淡、量少质稀,伴乏力、面色苍白,舌淡苔薄。
- 常用方药:圣愈汤(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川芎、熟地黄、白芍),加香附、延胡索理气止痛;若伴头晕心悸,加阿胶、何首乌补血。
5. 肝肾亏损型
- 症状: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,腰骶酸痛,经量少、色淡暗,伴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,舌淡苔薄。
- 常用方药:益肾调经汤(熟地黄、巴戟天、杜仲、续断、当归、白芍等),可加桑寄生、枸杞子增强补肾之力。
二、针灸与穴位疗法
针灸治疗痛经见效快,尤其适合急性发作期,常选取以下穴位:
- 主穴:关元(脐下 3 寸,温通胞宫)、三阴交(内踝上 3 寸,调理肝脾肾)、地机(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中点,止痛调经)。
- 寒凝血瘀:加命门(温肾散寒)、归来(温经止痛),可配合艾灸;
- 气血虚弱:加足三里(补气养血)、气海(益气固本)。
- 操作:经期前 3-5 天开始治疗,每日 1 次,留针 20 分钟;寒证、虚证可加艾灸(如隔姜灸关元),增强温通补虚作用。
三、日常辅助调理
- 穴位按摩:
- 经前或疼痛时,按揉三阴交、太冲、血海穴,每穴 3-5 分钟,以酸胀感为宜,可缓解疼痛。
- 寒凝血瘀者,用手掌搓热后揉按小腹部(顺时针方向),每次 5-10 分钟,促进局部血液循环。
- 食疗方:
- 气滞血瘀:玫瑰花茶(玫瑰花 5g + 红糖适量),疏肝化瘀。
- 寒凝血瘀:生姜红枣茶(生姜 3 片 + 红枣 5 颗 + 红糖),温经散寒。
- 气血虚弱:黄芪当归乌鸡汤(黄芪 15g、当归 10g、乌鸡半只),补养气血。
- 生活调护:
总结
中医治疗痛经强调 “辨证施治”,气滞血瘀、寒凝血瘀等实证以 “通” 为主,气血虚弱、肝肾亏损等虚证以 “补” 为要,结合针灸、食疗等综合调理,可有效缓解疼痛、减少复发。若痛经剧烈、持续多年不愈,或伴经量异常、发热等,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(如子宫内膜异位症、盆腔炎等),避免延误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