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期间,女性气血运行发生变化,身体相对虚弱,抵抗力下降,中医养生注重顺应经期生理特点,通过调畅气血、顾护脾肾、避免外邪等方式维护身体平衡。以下是具体的养生要点:
一、饮食调理:温养气血,忌寒忌乱补
经期饮食以 “温和、易消化、补而不滞” 为原则,核心是避免影响气血运行。
经期气血易亏,可适当食用红枣、桂圆、山药、小米、南瓜等温补食材,帮助补养气血;若有轻微痛经,可喝生姜红糖水(生姜 3-5 片 + 红糖适量,煮沸后温服),温经散寒。
中医认为 “血得寒则凝”,生冷食物(如冰饮、刺身、寒性水果如西瓜、梨)会导致气血凝滞,加重痛经、经血减少或淋漓不尽。
辛辣食物(辣椒、花椒等)易生内热,可能导致经量增多;过咸食物会加重水钠潴留,引发水肿;过油食物则增加肠胃负担,影响气血生化。
经期并非 “大补时机”,阿胶、鹿茸等滋补品可能导致气血瘀滞,建议经期结束后再循序渐进进补。
二、起居调护:保暖避寒,保证休息
注意腹部、腰部、脚部保暖,避免穿露脐装、短裙,以免寒邪侵入子宫,引发痛经或经血异常。可用暖水袋温敷腹部(温度适中,避免烫伤)。
经期气血消耗大,熬夜会进一步耗伤阴血,导致头晕、乏力、经量减少。建议每晚 11 点前入睡,适当午休(30 分钟左右为宜)。
经期身体较虚,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跳绳、举重)可能导致气血妄行,引发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。可选择温和运动,如散步、瑜伽(避免腹部受压动作)。
三、情绪调节:疏肝理气,忌怒忌郁
中医认为 “肝主疏泄,调畅气血”,经期情绪波动(如愤怒、焦虑、抑郁)会影响肝气疏泄,导致气血瘀滞,出现痛经、乳房胀痛、经量减少等问题。
- 可通过听舒缓音乐、冥想、与亲友倾诉等方式缓解压力;
- 若情绪低落明显,可按摩太冲穴(位于足背第一、二跖骨间),疏肝理气。
四、个人卫生:防感染,忌盆浴
经期需勤换卫生巾(建议每 2-4 小时更换一次),用温水清洗外阴(避免冲洗阴道内部,以免破坏菌群平衡),防止细菌滋生引发炎症。
经期宫颈口微张,盆浴或游泳易导致污水进入子宫,增加感染风险,建议选择淋浴。
经期性生活可能引发盆腔感染、经血逆流,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,需严格禁止。
五、特殊情况处理:辨证应对不适
- 痛经:若为寒凝血瘀(痛处怕冷,得温缓解),可喝生姜红糖水 + 热敷;若为气滞血瘀(经前乳房胀痛,经血有血块),可按摩三阴交、血海穴,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益母草颗粒。
- 经量过多 / 过少:经量过多需避免劳累,忌辛辣,及时就医排查原因;经量过少且伴怕冷、乏力,可能是气血不足,可吃红枣、红豆粥,必要时咨询中医师调理。
- 经期腹泻:部分女性经期因脾虚湿盛出现腹泻,可吃炒山药、炒薏米粥,健脾止泻,避免生冷食物。
总结
经期养生的核心是 “顺应自然、减少消耗、避免干扰”,通过饮食、起居、情绪的综合调理,帮助气血顺畅运行,减少不适。若出现严重痛经、经量异常、经期延长(超过 7 天)等情况,建议及时咨询中医师,辨证调理,切勿自行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