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怀疑得了子宫内膜炎,医生让我做 B 超、查白带,有必要吗?” 很多女性在就诊时,对检查项目和治疗方案充满疑问,甚至因担心 “过度检查” 而犹豫。其实,子宫内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评估,治疗也有严格的医学原则,盲目拒绝检查或自行用药,反而可能延误病情。今天就详细讲解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流程与治疗要点,帮大家科学应对。
一、确诊:医生常用 “三步走”,综合评估不盲目
医生不会仅凭症状判断,而是通过 “三步走” 明确诊断,确保无漏诊、不误诊:
1. 第一步:妇科常规检查 —— 基础排查
- 核心操作:医生通过妇科内检(双合诊)按压下腹部,判断子宫是否有压痛(子宫内膜炎的典型体征);同时观察阴道、宫颈情况,查看是否有充血、分泌物异常,初步排查炎症来源;
- 补充检查:若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,会用棉签取少量分泌物做涂片,快速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。
2. 第二步:实验室检查 —— 明确感染类型
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的核心,重点明确 “是否感染” 及 “感染菌种”:
- 白带常规 + 病原体检测:通过分析白带中的白细胞、细菌、霉菌等指标,判断是否有感染;同时对急性炎症或反复发作者做细菌培养 + 药敏试验,找出 “致病菌” 并明确有效抗生素,避免盲目用药;
- 血常规检查: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多出现白细胞升高、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(提示细菌感染);慢性炎症患者血常规可能正常,需结合其他检查判断。
3. 第三步:影像学与病理检查 —— 排除其他问题
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检查,进一步明确内膜情况,排除其他疾病:
- 阴道 B 超(首选):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、回声是否均匀 —— 急性炎症时,内膜可能增厚、回声不均,甚至出现宫腔积液;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能导致内膜变薄、粘连(B 超显示 “内膜连续性中断”);
- 宫腔镜 + 病理检查(按需选择):若 B 超提示异常,或怀疑有内膜粘连、息肉,医生建议做宫腔镜检查(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),同时取少量内膜组织做病理检查(诊断 “金标准”)—— 通过显微镜观察内膜细胞是否有炎症细胞浸润,彻底明确诊断,还能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其他疾病。
二、治疗:遵循 3 个核心原则,避免盲目用药
确诊后,治疗需严格遵循以下 3 个原则,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方案:
1. 原则一:急性炎症 ——“足量足疗程” 用抗生素
- 治疗核心:急性子宫内膜炎以抗生素为主要治疗手段,医生根据病情轻重选择用药方式:①症状较轻者:口服抗生素(如头孢类 + 甲硝唑,覆盖常见致病菌);②症状严重(高热、下腹剧痛)或口服药无效者:静脉输液治疗;
- 关键要求:必须 “足量足疗程”—— 抗生素需连续使用 10-14 天,即使症状 3-5 天缓解,也不能自行停药(否则残留细菌可能导致复发,甚至产生耐药性)。临床数据显示,急性炎症若仅用药 3-5 天停药,复发率可达 40% 以上,还可能转为慢性。
2. 原则二:慢性炎症 ——“综合治疗”,不只靠抗生素
慢性炎症因病程长、可能伴随内膜纤维化或粘连,需 “多维度干预”:
- 基础治疗:口服抗生素,疗程根据病情调整为 2-4 周;
- 辅助治疗:结合局部治疗(如中成药栓剂 “保妇康栓” 阴道用药),或在宫腔镜下分离宫腔粘连(若存在粘连);同时补充益生菌调节阴道菌群,增强局部抵抗力,避免炎症反复。
3. 原则三:针对性处理诱因 —— 减少复发
治疗时需同步排查并处理诱发因素,从源头降低复发风险:
- 具体措施:①若因宫内节育器引起,炎症控制后建议取出节育器;②若因子宫内膜息肉、黏膜下肌瘤导致炎症反复,建议手术切除病灶;③产后或术后感染者,需加强局部护理,避免再次感染;
- 效果数据:明确诱因并针对性处理后,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复发率可从 60% 降至 20% 以下。
三、治疗期间护理:助力恢复,降低复发
治疗期间的护理对恢复至关重要,需注意以下要点:
- 急性炎症期:注意休息,避免劳累和性生活(防止炎症扩散);饮食清淡,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(如鸡蛋、新鲜蔬菜),增强免疫力;
- 慢性炎症期:可适当运动(如快走、瑜伽),改善盆腔血液循环,帮助炎症吸收。
只要遵循 “规范检查、科学治疗、去除诱因” 的原则,子宫内膜炎大多能彻底治愈,不用过度担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