盆腔炎怎么确诊?急性慢性治疗大不同,别踩 “自行停药” 坑
“下腹疼、白带多,是不是盆腔炎?”“吃了 3 天消炎药不疼了,能停药吗?” 很多女性出现疑似症状后,要么凭感觉 “对号入座”,要么擅自用药导致病情反复。其实,盆腔炎的诊断需要 “症状 + 检查” 综合判断,治疗更是要分急性、慢性 “精准施策”—— 急性拖成慢性、慢性盲目用药,都可能埋下不孕、慢性盆腔痛的隐患。今天就带大家理清诊断流程和治疗原则,避免踩坑。
三步确诊:医生怎么判断你是不是盆腔炎?
盆腔炎不是 “靠症状就能定” 的疾病,临床诊断有严格标准,医生会通过 “问诊 + 体格检查 + 辅助检查” 三步,排除肠胃炎、尿路结石等相似疾病,精准锁定病情。
第一步是详细问诊:抓准 “关键线索”
医生会先问清楚三个核心问题,帮你初步 “画像”:
- 症状细节:腹痛什么时候开始?是持续痛还是间断痛?有没有发热、白带异常、非经期出血?这些症状是否在性生活、劳累后加重?(比如急性盆腔炎的腹痛多是突然发作的持续性剧痛,慢性则是反复隐痛);
- 近期病史:最近有没有做人流、上环、取环等宫腔操作?有没有性生活后不适?有没有阴道炎、阑尾炎等疾病?(比如产后 1 周内出现腹痛发热,大概率要警惕急性盆腔炎);
- 个人情况:有没有多个性伴侣?平时经期卫生习惯怎么样?有没有糖尿病、免疫力低下等问题?(这些都是盆腔炎的高危因素)。
通过问诊,医生能先排除 “非妇科腹痛”—— 比如肠胃炎常伴随恶心呕吐、腹泻,尿路结石多是腰腹部绞痛,和盆腔炎的症状特点有明显区别。
第二步是体格检查:找到 “炎症证据”
这是诊断盆腔炎的关键一步,医生会重点做 “妇科双合诊” 和 “下腹部触诊”:
- 妇科双合诊:医生戴手套后将手指伸入阴道,另一只手按压下腹部,若触摸到子宫或附件区(输卵管、卵巢位置)有明显压痛,甚至能摸到增厚的输卵管或包块(可能是脓肿),再结合宫颈举痛(推动宫颈时疼痛),基本能判断盆腔内有炎症;
- 下腹部触诊:若按压下腹部有压痛、反跳痛(按压后抬手更痛),说明炎症可能波及腹膜,属于较严重的急性盆腔炎表现。
这些 “体格体征” 比单纯症状更有诊断价值 —— 比如有些女性只有轻微腹痛,但双合诊发现明显压痛,也可能是早期急性盆腔炎。
第三步是辅助检查:让炎症 “显形”
光靠症状和体征还不够,需要通过实验室、影像学检查明确感染程度和器官损伤,常用的有三类:
先查白带常规,看是否有白细胞升高(提示阴道炎症);再做 “病原体检测”,比如淋病奈瑟菌、衣原体的核酸检测(准确率高),或阴道分泌物培养(能找到具体致病菌,还能做药敏试验,看哪种抗生素有效);血常规也不能少,若白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升高,说明有细菌感染,炎症越重,指标越高。
B 超是首选,能观察子宫、输卵管、卵巢是否有异常 —— 比如急性盆腔炎可能看到输卵管增粗、盆腔积液;若形成盆腔脓肿,还能看到边界不清的包块;慢性盆腔炎则可能发现输卵管积水、盆腔粘连(输卵管形态扭曲)。若 B 超看不清楚,或怀疑有严重脓肿,会进一步做 CT 或 MRI,更清晰显示盆腔结构。
这是诊断盆腔炎的 “金标准”,但属于微创检查,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使用 —— 医生通过腹部小孔放入腹腔镜,直接看到输卵管红肿、盆腔粘连、脓肿等炎症表现,还能在术中取组织做病理检查,同时分离轻微粘连。适合怀疑有慢性盆腔炎但 B 超正常,或急性盆腔炎治疗无效、怀疑脓肿的情况。
分层治疗:急性靠抗生素,慢性要 “综合调理”
确诊后,医生会根据炎症类型(急性 / 慢性)制定方案,核心原则是 “急性别拖延、慢性不盲目”。
急性盆腔炎:抗生素是 “主力军”,足量足疗程是关键
急性盆腔炎的核心是 “快速控制细菌感染”,避免扩散或转为慢性,治疗以抗生素为主,分 “口服” 和 “住院输液” 两种情况:
- 若症状较轻(体温<38℃、腹痛不剧烈、无脓肿):选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(比如头孢类 + 甲硝唑,覆盖需氧菌和厌氧菌),口服疗程至少 14 天。比如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,每天规律服药,不能漏服。
- 若症状严重(高热、剧烈腹痛、有盆腔脓肿):必须住院静脉输液,先用广谱抗生素(覆盖常见致病菌),待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,换成敏感抗生素,输液至体温、症状正常后,再改为口服抗生素,总疗程仍需 14 天。
这里要重点提醒:千万别自行停药或减药! 很多人吃 3-5 天药觉得不疼了就停药,其实细菌只是被暂时抑制,没被彻底清除 —— 残留的细菌会继续繁殖,不仅让炎症复发,还可能产生耐药性,导致后续治疗更难。比如衣原体感染引起的盆腔炎,若抗生素疗程不足,复发率高达 40%。治疗结束后,还要复查白带常规、血常规,确认指标正常才算治愈。
慢性盆腔炎:没有 “特效药”,综合调理是核心
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未根治而来,炎症反复发作,治疗目标是 “缓解症状、减少复发、保护生育功能”,需 “药物 + 物理 + 生活调理” 结合:
若仍有轻微感染,短期用敏感抗生素(7-10 天,不建议长期用,避免耐药);疼痛明显时,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缓解,但别超过 1 周;还可配合中药,比如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的汤剂(如金刚藤胶囊)或肛门栓剂(通过直肠吸收,减轻盆腔炎症),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通过热敷、超短波、微波等手段,促进盆腔血液循环,减轻炎症水肿和粘连。比如每周做 2-3 次超短波治疗,每次 20 分钟,能缓解下腹隐痛,适合慢性炎症稳定期。
若出现输卵管积水、严重粘连或反复脓肿,需手术干预:比如腹腔镜下输卵管造口术(疏通积水)、粘连松解术(分离盆腔粘连);若输卵管严重破坏、无生育需求且疼痛反复,可能建议切除患侧输卵管,避免炎症扩散。
慢性盆腔炎治疗周期长(通常 1-3 个月),需要耐心 —— 即便症状缓解,也要定期复查(每 3 个月做一次 B 超),同时调整生活习惯:避免劳累、注意保暖、减少性生活频率,帮助盆腔恢复。
最后要强调:盆腔炎的治疗没有 “捷径”,急性时规范用抗生素,慢性时综合调理,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后遗症。别轻信 “偏方” 或 “速效药”,也别因症状缓解就放松警惕 —— 科学治疗才是保护盆腔健康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