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痛经越来越重,B 超说有卵巢囊肿,是不是内异症?” 很多女性出现疑似症状时,都会纠结 “如何确诊”“该怎么治”。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需要结合检查和症状综合判断,治疗则要根据年龄、生育需求、症状严重程度 “分层施策”。今天就带大家了解内异症的确诊流程和治疗方案,避免盲目就医或延误治疗。
一、内异症怎么确诊?医生的 “四步诊断法”
内异症没有单一 “一锤定音” 的检查,需通过以下四步综合判断,确保诊断准确性:
1. 第一步:详细问诊 —— 初步判断患病概率
医生会聚焦关键信息,通过症状和病史缩小诊断范围:
- 核心症状询问:痛经何时开始?是否呈 “进行性加重”?有无性生活疼痛、不孕、非经期腹痛?
- 基础病史询问:月经史(周期、经量)、生育史(是否备孕、有无流产史)、家族史(直系亲属是否患内异症);
- 判断依据:例如,有 “进行性痛经 + 不孕” 的女性,内异症患病概率超过 60%。
2. 第二步:妇科检查 —— 触摸典型体征
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(妇科触诊),感知盆腔内异常:
- 阳性体征:在子宫后方 / 一侧摸到质地较硬、有压痛的结节(提示盆腔腹膜内异症),或卵巢部位的囊性包块(提示巧克力囊肿);
- 局限性:轻度内异症可能无明显触诊异常,需结合后续检查确认。
3. 第三步:影像学检查 —— 定位病灶位置
- 优势:清晰识别卵巢巧克力囊肿(典型表现为 “囊性包块,内有细密光点”),便捷且无创;
- 局限:对盆腔腹膜上的毫米级小病灶敏感性低,易漏诊轻度病灶。
- 优势:精准显示病灶位置与侵犯范围,例如肠道内异症可观察到肠壁增厚、病灶与肠道粘连。
4. 第四步:腹腔镜检查 —— 诊断 “金标准”
- 操作方式:在腹部打 2-3 个小孔,放入腹腔镜镜头,直接观察盆腔内情况;
- 可视化病灶:直接看到异位病灶(如红色、蓝色或白色结节,卵巢巧克力囊肿);
- 病理确诊:可取病灶组织做病理检查(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异位内膜细胞),彻底明确诊断;
- 适用时机:B 超 / MRI 提示内异症、症状严重但常规检查不明确时,才需进行(微创手术,术后 1-2 天可恢复)。
辅助指标:CA125 检测(非确诊依据)
- 作用:内异症患者 CA125 可能轻度升高(一般<200U/ml),可辅助判断病情活动度;
- 注意:CA125 并非内异症 “专属指标”,盆腔炎、卵巢癌等也会导致其升高,不能单独用于确诊。
二、内异症怎么治?分 3 类人群 “个体化方案”
确诊后需根据 “生育需求 + 年龄 + 症状严重程度” 分层治疗,核心原则是 “对症治疗、减少复发”:
1. 第一类: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(20-35 岁)
- 策略:先自然备孕,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缓解痛经;
- 策略:“药物治疗 + 促排卵”—— 先用短效口服避孕药(抑制异位内膜生长)或 GnRH-a(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,暂时降低雌激素,使异位内膜萎缩)治疗 3-6 个月,改善盆腔环境后,再用促排卵药物辅助备孕。
- 策略:“腹腔镜手术 + 术后抢时间备孕”—— 手术剥除囊肿、分离粘连,术后 6 个月内是 “黄金备孕期”(病灶未复发,盆腔环境最佳),若自然备孕困难,直接选择试管婴儿。
2. 第二类:无生育需求但有症状的患者(35-45 岁)
- 策略:长期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(连续服用,避免月经来潮,减少异位内膜出血)或地诺孕素(专门治疗内异症的孕激素类药物,抑制病灶生长)。
- 手术:切除异位病灶和子宫(保留卵巢,维持激素水平,避免更年期提前);
- 术后:用 GnRH-a 或地诺孕素治疗 6-12 个月,降低复发率(术后不用药复发率约 50%,用药后降至 20% 以下)。
3. 第三类:绝经后患者
- 无症状:无需特殊治疗,每 1-2 年复查 B 超即可(绝经后雌激素下降,异位内膜多会萎缩)。
- 先排查卵巢癌(绝经后囊肿恶变风险升高);
- 确诊内异症复发后,短期用孕激素类药物(如甲羟孕酮)抑制病灶;
- 若因更年期症状接受激素替代治疗(HRT),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(避免单独补充雌激素,防止病灶激活)。
三、重要提醒:长期随访不可少
内异症是 “慢性复发性疾病”,治疗后需每 6-12 个月复查:
- 常规项目:B 超(监测囊肿 / 病灶)、CA125(评估病情活动度);
- 特殊项目:长期用 GnRH-a 者需查骨密度(避免骨量流失),用激素类药物者需查肝肾功能。
只要遵医嘱规范治疗和随访,就能有效控制症状,减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