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非经期突然出血,是不是得了癌症?”“产后恶露一直不干净,算正常子宫出血吗?” 在妇科门诊,子宫出血相关的咨询中,半数以上存在 “过度恐慌” 或 “忽视风险” 的情况。事实上,子宫出血并非都意味着疾病,需先分清 “生理性” 与 “病理性”,才能科学应对。
一、先明确:哪些子宫出血是 “正常现象”
首先要区分 “月经出血” 与 “异常出血” 的核心差异 —— 月经出血是伴随卵巢周期变化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,而异常出血则是不符合月经规律的出血。但以下 3 种情况虽非典型月经,却属于生理性范畴:
1. 排卵期出血
- 发生时间:多在月经周期中间(下次月经前 14 天左右);
- 原因:排卵时雌激素短暂下降,导致少量子宫内膜脱落;
- 表现:点滴出血(量少于月经量),持续 1-3 天,可能伴随轻微腹痛;
- 处理方式:无需特殊处理,注意休息即可。
典型案例:26 岁程序员刘女士曾因排卵期少量褐色分泌物焦虑就医,检查后确认是正常生理现象,调整作息后症状消失。
2. 产后恶露
- 发生时间:产后子宫内膜修复期间,通常持续 4-6 周;
- 变化规律:前 3 天为鲜红色血性恶露 → 转为淡红色浆液恶露 → 最后变为白色黏液恶露;
- 判断标准:若 6 周内恶露量逐渐减少、颜色变淡、无异味,属于正常;若超过 6 周仍有大量血性恶露或伴随臭味,需警惕。
3. 放置宫内节育器后初期出血
- 发生时间:放置节育器后 1-3 个月内;
- 原因:节育器刺激子宫内膜,导致局部黏膜损伤;
- 表现: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或点滴出血;
- 处理方式:多数人 3 个月内会逐渐适应,若持续超 3 个月无改善,需就医评估是否调整避孕方式。
二、警惕!这些异常出血信号别忽视
若出现以下 5 种情况,需警惕病理性子宫出血,尤其是伴随 “出血量大、持续时间长、伴随疼痛” 时,务必及时就医:
1. 非经期点滴出血或大量出血
- 症状:月经干净后 1 周突然出血(量少却持续超 3 天),或突然涌出大量血液(1 小时湿透 1 片卫生巾);
- 可能病因:子宫内膜息肉、黏膜下肌瘤。
典型案例:38 岁王女士因非经期反复出血就医,超声检查发现 1.2cm 子宫内膜息肉,手术后出血症状彻底消失。
2. 绝经后出血
- 定义:停止月经 1 年以上再次出现阴道出血(无论量多少、颜色是否为褐色);
- 风险提示:临床数据显示,约 10%-15% 的绝经后出血与 子宫内膜癌、宫颈癌 相关,其余多为萎缩性阴道炎、子宫内膜增生,但需通过检查排除恶性风险。
典型案例:62 岁张阿姨因绝经后少量出血未重视,拖延 3 个月后确诊子宫内膜癌早期,虽经治疗康复,但错过最佳干预时机。
3. 经期外的 “接触性出血”
- 场景:同房后、妇科检查后立即出血;
- 可能病因:宫颈炎、宫颈息肉,严重时可能是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;
- 检查建议:需通过 宫颈 TCT+HPV 检查 明确病因。
4. 经期异常延长或经量骤增
- 症状:原本 5 天的经期延长至 10 天,或经量比平时多 2 倍以上;
- 可能病因:子宫肌瘤、子宫腺肌症,或内分泌紊乱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)导致的子宫内膜增厚。
5. 产后异常出血
- 紧急情况:产后 2 小时内出血量超 500ml(约 1 瓶矿泉水的 1/3),或 24 小时内超 1000ml,属于 “产后大出血”,需立即抢救;
- 非紧急情况:产后 6 周后恶露仍为鲜红色、量多且有臭味,可能是胎盘残留、子宫复旧不全,需及时清宫或药物干预。
三、关键判断法:3 步初步区分出血性质
普通人群可通过 “3 步判断法” 快速评估出血性质,避免误判:
- 第一步:看 “时间”
是否在月经周期内、排卵期(下次月经前 14 天左右)、产后 4-6 周内?若不在上述时间段,需警惕异常。
- 第二步:看 “量与持续时间”
- 点滴出血持续超 3 天;
- 大量出血(1 小时湿透 1 片卫生巾)超 2 小时未缓解;
- 总出血量超平时月经量 1 倍;
出现以上任一情况,均属于异常。
- 第三步:看 “伴随症状”
若伴随 腹痛、发热、分泌物异味、体重骤降,或属于 “绝经后出血”,无论量多少,都需立即就医。
实用建议:做好 “出血记录”,助力医生诊断
建议女性准备 “出血记录手册”,详细记录以下信息,就医时可帮助医生快速明确病因:
- 出血开始时间、持续天数;
- 出血量(用 “护垫 / 普通卫生巾 / 夜用卫生巾” 量化,如 “每天更换 3 片普通卫生巾”);
- 伴随症状(如腹痛、发热、分泌物异常等)。
总结:生理性子宫出血多有规律、量少、无不适;病理性出血常无规律、量异常或伴随症状。及时区分两者,才能既不盲目恐慌,也不忽视潜在健康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