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颈炎是育龄女性常见的妇科炎症,指宫颈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炎症反应。作为妇科门诊的常见病,其发病率仅次于阴道炎,在 20-45 岁女性中发病率可达 25%-40%。宫颈作为连接子宫与阴道的 “门户”,一旦发生炎症,不仅会引发局部不适,若长期忽视可能通过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、输卵管堵塞,甚至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等严重后果。
一、病因解析:感染与损伤的双重夹击
从病因来看,宫颈炎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,其中感染性因素占主导地位。
1. 感染性因素(主要 “元凶”)
- 性传播病原体是主要诱因:淋病奈瑟菌可通过性接触直接侵袭宫颈管柱状上皮,释放内毒素破坏黏膜屏障;沙眼衣原体则通过黏附宿主细胞,抑制免疫反应引发慢性炎症。这两种病原体所致感染占急性宫颈炎的 70% 以上,且常合并存在。
- 阴道内条件致病菌:葡萄球菌、链球菌、大肠杆菌等,在阴道菌群失衡(如长期使用抗生素)时,可能上行突破宫颈黏液栓的防御,引发感染。
2. 非感染性因素(不可忽视)
- 机械性刺激或损伤:多次人工流产时的宫颈扩张操作、分娩时宫颈裂伤未及时缝合、不洁性生活导致的黏膜擦伤等,都会破坏宫颈的鳞状上皮屏障。
- 理化刺激:长期使用含刺激性成分的洗液冲洗阴道、宫内节育器尾丝的慢性摩擦。
- 免疫下降:吸烟导致的免疫功能下降,会增加宫颈炎的发病风险。
二、临床表现:急性与慢性的症状差异
1. 急性宫颈炎(症状显著)
- 阴道分泌物:短期内明显增多,呈脓性或黄绿色黏稠状,伴有鱼腥味或臭味。
- 局部不适:外阴受分泌物刺激出现持续性瘙痒、灼热感,部分患者性生活后出现点滴状出血。
- 泌尿系统症状:病原体蔓延至尿道时,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,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。
2. 慢性宫颈炎(多由急性转化,病程超 3 个月)
- 分泌物特点:白带呈淡黄色黏液状,晨起或排便后分泌物中可能带有血丝,接触性出血(如妇科检查、性生活后)发生率可达 30%。
- 疼痛表现:腰骶部持续性隐痛,盆腔下坠感在月经期或劳累后加重(与炎症刺激盆腔充血有关)。
- 隐匿情况:约 20% 的慢性宫颈炎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,仅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宫颈糜烂样改变或宫颈息肉。
三、诊断与鉴别:科学检查是关键
1. 诊断依据
- 妇科检查:可见宫颈充血、水肿,宫颈管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,触诊时宫颈质脆易出血。
- 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:每高倍视野中性粒细胞≥30 个;
- 核酸扩增试验(如 PCR):可精准检测淋病奈瑟菌、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,敏感性达 95% 以上。
- 恶性病变排查:慢性宫颈炎患者需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 HPV 检测,以排除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,必要时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。
2. 关键鉴别(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区分)
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一种生理现象,多见于青春期、育龄期女性,因雌激素作用导致宫颈管柱状上皮外移,外观呈红色颗粒状,通常无脓性分泌物,也无接触性出血等炎症表现。
四、治疗原则:针对病因,规范用药
1. 急性宫颈炎(早期、足量、规范用抗生素)
- 淋病奈瑟菌感染:首选头孢曲松钠 250mg 单次肌内注射,或头孢克肟 400mg 单次口服;
- 沙眼衣原体感染:选用多西环素 100mg 每日 2 次,连服 7 日,或阿奇霉素 1g 单次口服;
- 注意事项:性伴侣需同时治疗,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,以免交叉感染。
2. 慢性宫颈炎(按需选择方案)
- 宫颈糜烂样改变伴分泌物增多:采用激光、冷冻、微波等物理治疗,利用高温或低温使病变组织坏死脱落,术后 2-3 周可有结痂脱落出血,需避免盆浴及性生活 1-2 个月;
五、特殊人群与预防策略
1. 特殊人群用药
- 妊娠期女性: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钠,沙眼衣原体感染首选阿奇霉素,避免使用多西环素等四环素类药物。
- 绝经后女性:因雌激素水平下降,宫颈黏膜变薄,易受感染,必要时可局部应用雌激素软膏增强黏膜抵抗力。
2. 预防措施
- 坚持安全性行为,正确使用避孕套可降低性传播病原体感染风险;
- 定期进行妇科检查(每年 1 次宫颈细胞学检查),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;
- 人工流产、放取环等宫腔操作需选择正规医院,减少医源性损伤;
宫颈炎虽常见,但只要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就能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,守护女性生殖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