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 “宫颈息肉” 的信号后,很多女性会陷入迷茫:该做什么检查确认?治疗会不会很痛?其实,宫颈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已经非常成熟,只要遵循规范流程,就能轻松应对。
一、诊断:医生常用 “三步走”,明确病情不遗漏
医生通常会通过 “三步走” 明确病情,必要时搭配补充检查,确保无漏诊:
1. 第一步:妇科常规检查 —— 初步观察
医生用阴道窥器打开阴道后,直接观察宫颈表面:若息肉长在宫颈外口,肉眼可看到红色、舌状的突起物;若息肉藏在宫颈管内,需用探针轻轻探查,感受是否有异物或出血,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息肉。
2. 第二步:阴道镜检查 ——“特写” 看细节
这相当于给宫颈 “拍特写”:通过放大镜头,医生能更清晰地观察息肉的大小、形态、根部位置,同时查看宫颈黏膜是否有其他病变(如宫颈炎、宫颈上皮内瘤变),避免因息肉遮挡漏诊其他问题。
3. 第三步:病理检查 —— 确诊性质 “金标准”
无论息肉大小,切除后都会送去做病理分析: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,排除癌变或癌前病变的可能。因肉眼无法区分良性息肉与恶性病变,病理检查是彻底放心的关键。
补充检查:超声检查(按需选择)
对于位置较深或较大的息肉,医生可能建议做超声检查:通过 B 超判断息肉是否延伸到宫腔内,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。
二、治疗:主流是 “手术切除”,不同情况选对方法
药物无法消除已形成的息肉,仅能暂时缓解炎症,因此 “手术切除” 是最彻底的治疗方式,常见有三种术式,按需选择:
1. 息肉摘除术 —— 适合小而浅的息肉
适用情况:直径 1 厘米以下、根部较细的息肉;
操作过程:医生用止血钳夹住息肉根部,轻轻旋转即可摘除,全程仅需几分钟;
疼痛感:类似痛经,大多数人可忍受;
术后处理:用纱布压迫止血即可。
2. 电切术 —— 适合根粗或位置较深的息肉
适用情况:根部较粗、普通摘除难度大,或位置较深的息肉;
操作过程:通过高频电流切除息肉,同时实现止血,减少术后出血风险,手术时间约 10-15 分钟;
疼痛感:可选择局部麻醉,几乎无痛。
3. 宫腔镜下切除术 —— 适合深层或宫腔内息肉
适用情况:息肉长在宫颈管深处或延伸至宫腔内,普通手术难以触及;
操作过程:通过阴道进入宫腔,在镜头引导下精准切除息肉,避免损伤宫颈组织;
优势:术后恢复更快,对宫颈损伤更小。
三、术后护理:做好 3 点,促进恢复防复发
术后护理直接影响恢复效果,需重点关注以下 3 点:
1. 观察出血:区分正常与异常情况
- 正常情况:术后 1-2 天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,颜色鲜红或暗红;
- 异常情况:若出血超过月经量、持续超 3 天,或伴有血块,需及时就医。
2. 避免感染:守护术后 “脆弱期”
- 术后 1 个月内禁止性生活、盆浴、游泳,不做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跳绳);
- 日常清洁: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,不冲洗阴道内部,防止破坏菌群平衡。
3. 按时复查:警惕复发风险
宫颈息肉复发率约 5%-10%,建议术后 3-6 个月做一次妇科检查,及时发现新长出的息肉,尽早处理。
其实,宫颈息肉的治疗算不上 “大手术”,大多数患者当天就能回家,不影响正常生活 —— 关键是不要拖延,早治疗不仅痛苦小、恢复快,还能避免息肉变大、出血或恶变的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