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检查项目 妇科常规检查(骨盆内诊,阴道检查) 怕痛、怕尴尬?妇科常规检查(骨盆内诊 + 阴道检查)没那么可怕,这 4 点要知道
热门推荐

怕痛、怕尴尬?妇科常规检查(骨盆内诊 + 阴道检查)没那么可怕,这 4 点要知道

北京强寿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妇科
作者:北京强寿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妇科
发布时间:2025-08-27 08:23:00
阅读
评论
点赞
怕痛、怕尴尬?妇科常规检查(骨盆内诊 + 阴道检查)没那么可怕,这 4 点要知道

怕痛、怕尴尬?妇科常规检查(骨盆内诊 + 阴道检查)没那么可怕,这 4 点要知道

导语: “每次做妇科检查都紧张到发抖,内诊时总觉得痛,能不能不做?”“没结婚但有性生活,医生让做阴道检查,会不会损伤身体?”“每年体检都跳过妇科检查,反正没症状,应该没事吧?” 在妇科门诊,关于骨盆内诊和阴道检查的抗拒与疑问,几乎每天都在发生。很多女性因 “怕尴尬、怕痛、觉得没必要”,长期逃避这两项基础检查,却不知它们是早期发现阴道炎、子宫肌瘤、宫颈癌前病变等问题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。其实,妇科常


“每次做妇科检查都紧张到发抖,内诊时总觉得痛,能不能不做?”“没结婚但有性生活,医生让做阴道检查,会不会损伤身体?”“每年体检都跳过妇科检查,反正没症状,应该没事吧?” 在妇科门诊,关于骨盆内诊和阴道检查的抗拒与疑问,几乎每天都在发生。很多女性因 “怕尴尬、怕痛、觉得没必要”,长期逃避这两项基础检查,却不知它们是早期发现阴道炎、子宫肌瘤、宫颈癌前病变等问题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。其实,妇科常规检查操作温和、耗时短,掌握检查核心信息与配合技巧,就能轻松应对。

一、先明确:为什么必须做这两项检查?3 个核心价值不可替代

骨盆内诊(主要是双合诊、三合诊)和阴道检查,是妇科最基础的物理检查,能通过 “直接触诊 + 可视化观察”,发现超声、抽血等检查可能遗漏的问题,尤其对早期无症状病变意义重大:

1. 骨盆内诊:手摸就能发现的 “盆腔隐患”

骨盆内诊(常说的 “妇科内诊”)是医生通过手指触诊阴道、宫颈、子宫及附件,判断盆腔内器官是否正常,核心能排查 3 类问题:
  • 子宫异常:比如子宫大小是否正常(过大可能是子宫肌瘤、子宫腺肌症,过小可能是子宫发育不良)、位置是否异常(后位子宫可能导致痛经、腰酸)、有无压痛(压痛可能是子宫内膜炎、盆腔炎);
  • 附件问题:触诊卵巢、输卵管是否有肿块(如卵巢囊肿、输卵管积水),早期小囊肿(2-3cm)超声可能漏诊,但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触诊能察觉;
  • 盆腔炎症:盆腔炎早期可能只有轻微腰酸,超声无明显异常,但内诊时按压子宫或附件会有压痛,能帮助医生及时诊断,避免发展为慢性炎症影响生育。
35 岁的李女士因 “腰酸 2 个月” 做检查,超声显示正常,但骨盆内诊时按压右侧附件有明显压痛,进一步检查确诊为 “轻度输卵管炎”,及时用抗生素治疗后未留下后遗症。“要是只信超声,就漏了这个隐形炎症,说不定会变成慢性的,影响怀孕。” 李女士庆幸道。

2. 阴道检查:可视化观察 “阴道与宫颈健康”

阴道检查是医生用 “阴道窥器” 撑开阴道,直接观察阴道黏膜、宫颈的状态,核心能发现 4 类问题:
  • 阴道炎症:看黏膜是否充血、有无异常分泌物(如霉菌性阴道炎的豆腐渣样白带、细菌性阴道炎的鱼腥味分泌物),还能取分泌物做化验,明确感染类型;
  • 宫颈异常:观察宫颈是否光滑、有无糜烂样改变(现在叫 “宫颈柱状上皮异位”,多数是生理现象,但需结合 HPV+TCT 判断)、息肉(红色舌状突起)、溃疡(可能是炎症或特殊感染);
  • 接触性出血:用棉签轻触宫颈,若有出血(接触性出血),是宫颈癌前病变的重要信号,需进一步做 HPV+TCT 筛查;
  • 异物或损伤:比如阴道内异物(如卫生棉条残留)、性生活导致的黏膜损伤,肉眼观察就能直接发现。
28 岁的王女士阴道瘙痒 1 周,自己用了消炎洗液没效果,阴道检查发现黏膜充血,白带呈豆腐渣样,取分泌物化验确诊为霉菌性阴道炎,针对性用药 1 周就痊愈。“之前觉得阴道检查尴尬,宁愿自己瞎用药,差点延误治疗。” 她坦言。

3. 两者结合:互补排查,避免漏诊

很多时候,单一检查无法全面判断病情:比如超声发现子宫肌瘤,但无法确定肌瘤是否有压痛(判断是否合并炎症),需结合骨盆内诊;阴道检查看到宫颈息肉,但无法确定息肉根部是否深入子宫,也需内诊辅助。临床数据显示,骨盆内诊 + 阴道检查结合,对早期盆腔炎、附件小囊肿、宫颈息肉的检出率,比单一超声检查高 30% 以上。

二、关键问题 1:检查流程痛吗?3 步配合技巧,减少不适

很多人对检查的恐惧源于 “未知”,其实骨盆内诊和阴道检查全程仅 5-8 分钟,疼痛程度多为 “轻微胀感”,按以下流程配合,能最大程度减少不适:

1. 检查前准备:3 件事做好,奠定基础

  • 选对时间:避开经期(最佳时间是月经干净后 3-7 天),此时阴道分泌物少,视野清晰,也能减少感染风险;若有阴道出血(如异常出血),需提前告知医生,医生会根据情况判断是否适合检查;
  • 放松身体 + 心理建设:检查前深呼吸,告诉自己 “操作很轻,很快就结束”,过度紧张会导致盆底肌肉紧绷,反而加重不适感;可提前和医生沟通 “动作轻一点”,多数医生会边操作边安抚;
  • 清洁方式:检查前 1 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,无需阴道冲洗或用妇科洗液(会破坏阴道内环境,影响分泌物化验结果);穿宽松易穿脱的裤子或裙子,方便更换检查服。

2. 检查过程:分步骤拆解,知道 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”

(1)阴道检查:先观察,再取样(约 3 分钟)

  • 第一步:体位准备:躺在妇科检查床上,采取 “膀胱截石位”(双腿分开,放在支架上),医生会拉上屏风,铺一次性垫子,保护隐私;
  • 第二步:放入窥器:医生会将窥器(通常是塑料材质,有弹性,顶端圆润)涂抹润滑剂,轻轻放入阴道,缓慢撑开(过程中可能有轻微胀感,类似憋尿时的不适,无疼痛感),目的是暴露宫颈和阴道壁;
  • 第三步:观察与取样:医生用肉眼观察阴道黏膜、宫颈状态,若需要化验白带,会用无菌棉签取少量分泌物(类似棉签轻擦皮肤,无感觉);观察结束后,缓慢取出窥器(取出时不适感会立即消失)。

(2)骨盆内诊(以双合诊为例,最常用):触诊判断,轻柔操作(约 2-3 分钟)

  • 第一步:消毒与触诊:医生戴无菌手套,涂抹润滑剂,将食指和中指轻轻放入阴道,另一只手放在下腹部,双手配合按压、触摸;
  • 第二步:检查内容:通过双手配合,判断子宫的位置(前位、后位)、大小、质地(正常子宫质地柔软,如鼻尖硬度)、活动度(正常可轻微推动),以及附件(卵巢、输卵管)是否有肿块、压痛;
  • 第三步:结束操作:取出手指,用纸巾擦拭外阴,检查就结束了。整个过程中,若有明显疼痛(如刺痛、牵拉痛),可立即告诉医生,医生会调整动作或暂停。
32 岁的张女士第一次做检查时很紧张,肌肉紧绷导致不适,第二次按医生建议 “深呼吸,想象身体放松”,明显感觉不适感减轻。“其实最可怕的是自己吓自己,真正操作时,胀感比痛经轻多了。” 她说。

3. 特殊人群:未婚 / 无性生活者,有替代方案

  • 无性生活者:不会做阴道检查和经阴道的骨盆内诊,而是通过 “直肠 - 腹部诊”(手指放入直肠,另一只手在腹部配合触诊)排查盆腔问题,同样能判断子宫、附件情况,无疼痛感;
  • 处女膜异常者:若有性生活但处女膜未完全破裂,医生会用小号窥器,动作更轻柔,或先做直肠 - 腹部诊,避免损伤。

三、关键问题 2:结果怎么看?4 类常见情况及应对方案

检查结束后,医生会根据观察和触诊结果给出初步判断,常见情况及应对方式如下:

1. 正常结果:阴道黏膜光滑,子宫附件无异常

说明阴道、宫颈、子宫、附件均无明显问题,若白带化验正常,无需特殊处理,按医生建议定期复查即可(如每年 1 次);日常注意外阴清洁,避免不洁性生活。

2. 阴道炎症:黏膜充血 + 分泌物异常

  • 若肉眼看到黏膜充血、白带异常(如黄绿色、豆腐渣样),结合分泌物化验结果,可确诊阴道炎类型:
    • 霉菌性阴道炎:用抗真菌药物(如克霉唑栓),1-2 周治愈;
    • 细菌性阴道炎:用甲硝唑类药物,口服 + 外用结合,治愈率超 90%;
    • 滴虫性阴道炎:需夫妻同治(口服甲硝唑),避免交叉感染。

3. 宫颈问题:息肉、柱状上皮异位、接触性出血

  • 宫颈息肉:肉眼看到红色舌状突起,需在门诊做 “息肉摘除术”(10 分钟完成,无明显疼痛,术后送病理排除恶性);
  •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:若 HPV+TCT 正常,无需治疗(是生理现象,随激素变化会自行恢复);若伴随白带多、腰酸,可做物理治疗(如激光)缓解症状;
  • 接触性出血:需进一步做 HPV+TCT 筛查,排除癌前病变,若筛查异常,再做数码阴道镜 + 活检。

4. 子宫 / 附件异常:肌瘤、囊肿、压痛

  • 子宫肌瘤:若肌瘤小(<5cm)、无腹痛 / 月经异常,定期复查即可;若肌瘤大或有症状,需做超声评估,必要时手术治疗;
  • 附件小囊肿(<3cm):多为生理性囊肿(如卵泡囊肿),月经干净后复查可能消失,无需处理;
  • 子宫 / 附件压痛:提示盆腔炎,需用抗生素治疗,避免发展为慢性炎症(可能导致输卵管堵塞,影响生育)。
45 岁的刘女士检查时,医生触诊发现子宫增大、质地硬,进一步做超声确诊为 “子宫肌壁间肌瘤(4cm)”,因无月经异常,医生建议每 6 个月复查 1 次,无需立即手术。“要是没做内诊,可能要等肌瘤长到更大才发现,多亏了常规检查。” 她表示。

四、关键问题 3:别踩坑!这 4 个常见误区,很多人都犯过

误区 1:“没症状就不用做妇科常规检查”

真相:很多妇科疾病早期无症状,比如早期宫颈癌前病变、小肌瘤、轻度盆腔炎,等到出现腹痛、出血时,可能已发展到中晚期。临床数据显示,21-65 岁女性中,约 15% 的人有隐性妇科问题(如无症状阴道炎、小囊肿),仅靠 “感觉” 会漏诊。建议 21 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,每年做 1 次骨盆内诊 + 阴道检查;无性生活者,若有盆腔不适,也需做直肠 - 腹部诊。

误区 2:“检查会很痛,还会损伤阴道或宫颈”

真相:正规医院的检查器械(如窥器)均为医用级材质,表面光滑且有润滑剂,操作时医生会控制力度,不会损伤阴道或宫颈;疼痛感多为 “轻微胀感”,仅少数盆底肌肉紧张或有炎症的人会有轻微不适,检查结束后会立即缓解。至今无任何研究证明,规范的妇科常规检查会导致器官损伤。

误区 3:“未婚女性不能做这些检查”

真相:“未婚” 不是检查的禁忌证,关键看 “是否有性生活”:
  • 有性生活的未婚女性:需要做阴道检查 + 骨盆内诊(和已婚女性流程相同),因为性生活后可能感染阴道炎、HPV,也有宫颈病变风险;
  • 无性生活的未婚女性:不做阴道检查,可通过直肠 - 腹部诊排查子宫、附件问题,同样能满足健康监测需求。

误区 4:“检查后会导致感染,要吃抗生素预防”

真相:正规医院的检查器械均经过严格消毒(一次性器械用后销毁),医生操作前会洗手、戴无菌手套,感染风险低于 0.1%;无需常规吃抗生素预防(会破坏阴道菌群平衡,反而增加感染风险),检查后用温水清洗外阴,24 小时内避免性生活即可。

五、不同人群的检查频率建议,收藏好

  • 21-29 岁:有性生活者,每年 1 次骨盆内诊 + 阴道检查 + 白带化验;无性生活者,每 2 年 1 次直肠 - 腹部诊;
  • 30-64 岁:每年 1 次骨盆内诊 + 阴道检查 + HPV+TCT(宫颈癌筛查),若连续 3 年 HPV+TCT 正常,可每 2-3 年查 1 次;
  • 65 岁以上:若过去 10 年 HPV+TCT 正常,且无妇科疾病史,可每 2 年 1 次检查;若有宫颈癌前病变史,需每年 1 次复查。

妇科常规检查不是 “尴尬的负担”,而是女性健康的 “定期体检”。它能帮你在问题还小、治疗还简单时发现隐患,避免 “小病拖成大病”。记住:面对检查时,放松身体、信任医生,你对健康的重视,比任何恐惧都更重要。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