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氏腺囊肿是育龄女性常见的外阴良性病变,因发病部位隐蔽,许多患者发病初期常误以为是 “上火” 或普通炎症,直到肿块增大或出现疼痛才就医。了解这种疾病的基本知识,能帮助女性更早发现异常并科学应对。
一、认识巴氏腺:功能与位置
巴氏腺(又称前庭大腺)是位于两侧大阴唇后部的一对黄豆大小的腺体,其导管开口于小阴唇内侧靠近阴道口处,主要功能是在性兴奋时分泌黏液,润滑阴道口,便于性生活顺利进行。当巴氏腺导管因各种原因堵塞时,分泌物无法排出,就会积聚在腺体内形成囊肿,即巴氏腺囊肿。
二、导管堵塞:囊肿的诱发原因
导管堵塞的原因复杂多样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- 慢性炎症刺激:如外阴炎、阴道炎等反复发作,导致导管内壁黏膜充血肿胀,管腔狭窄甚至闭塞;
- 手术 / 分娩损伤:分娩时会阴裂伤或侧切手术可能损伤导管,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,阻塞腺管开口;
- 其他因素:先天性导管狭窄、分泌物黏稠度增加、会阴部卫生不良导致污垢堵塞开口等,也可能诱发囊肿。
三、临床表现:从无症状到继发感染
1. 巴氏腺囊肿的阶段性表现
- 初期:囊肿较小(直径通常 1-2 厘米),患者多无明显症状,仅偶然触摸时发现外阴单侧有圆形肿块,质地柔软,边界清楚,与皮肤无粘连;
- 增大后:囊肿逐渐增大(最大可达 5-6 厘米),患者会感到外阴坠胀感,行走、坐立或性生活时出现不适,甚至因摩擦导致局部皮肤磨损。
2. 常见并发症:巴氏腺脓肿
- 诱发条件:囊肿继发感染时,会迅速发展为巴氏腺脓肿;
- 症状表现:患者出现剧烈疼痛,肿块表面皮肤发红、发热,触痛明显,严重时伴随发热、寒战等全身症状;
- 风险提示:脓肿若未及时治疗,可能自行破溃,流出脓液后疼痛缓解,但易形成瘘管,导致反复发作。
四、高发人群与认知误区
1. 高发人群特征
- 年龄分布:多见于 20-40 岁育龄女性,幼女和绝经后女性少见(与育龄期女性性生活活跃、腺体分泌旺盛、易受感染相关);
- 高危人群:糖尿病患者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因抵抗力下降,更易发生囊肿感染。
2. 常见认知误区
- 误区一:认为 “清洗不彻底” 是主因,用盐水或洗液过度冲洗,反而刺激局部皮肤黏膜;
- 误区三:担心囊肿会癌变,实则巴氏腺囊肿属于良性病变,恶变极为罕见;
- 正确做法:发现外阴肿块后及时到妇科就诊,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。